羊口蹄疫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偶蹄类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其临床特征是患病动物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发生水疱和溃疡,在民间俗称“口疮”、“蹄癀”。 病羊体温升高,初期体温可达40℃~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或拒食,脉搏和呼吸加快。口腔、蹄、乳房等部位出现水疱、溃疡和糜烂。
本病主要靠直接和间接接触性传播,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是主要传播途径,也可通过眼结膜、鼻黏膜、乳头及伤口感染。空气传播对本病的快速大面积流行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常可随风散播到50公里~100公里外发病,故有顺风传播之说。
病理变化:病羊消化道黏膜有出血性炎症,心肌色泽较淡,质地松软,心外膜与心内膜有弥散性及斑点状出血,心肌切面有灰白色或淡黄色、针头大小的斑点或条纹,如虎斑,称为“虎斑心”,以心内膜的病变最为显著。
羊口疮、羊口蹄疫的治疗方法
1、口腔患病
用0.1%~0.2%高锰酸钾、0.2%福尔马林、2%~3%明矾或2%~3%醋酸(或食醋)洗涤口腔,然后给溃烂面上涂抹碘甘油或1%~3%硫酸铜,也可撒布冰硼散。
2、蹄部患病
用3%臭药水、3%煤酚皂溶液、1%福尔马林或3%~5%硫酸铜浸泡蹄子。也可以用消毒软膏或10%碘酊涂抹,然后用绷带包裹起来。最好不要多洗蹄子,因潮湿会妨碍痊愈。
3、恶性口蹄疫
对于恶性口蹄疫的病羊,应特别注意心脏机能的保护,及时应用强心剂和葡萄糖注射液。为了预防和治疗继发性感染,羊痘血抗+刀豆素+头孢先锋,均按(200斤/支)皮下或肌肉注射,1次/天,连续注射2-3次治愈率9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