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养猪生产中,猪肠炎、腹泻仍然是一种常见、多发的疾病,其中在仔猪生长阶段更为多发,是引起生长猪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涉及生长猪肠炎、腹泻的传染性疾病有仔猪黄白痢、猪传染性胃肠炎、增生性肠炎、仔猪副伤寒、猪痢疾、猪钩端螺旋体病,以及猪瘟、圆环病毒病、轮状病毒腹泻、细小病毒等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性腹泻,在此估且统称为肠炎综合征。
防控措施:对传染性疾病的肠炎腹泻主要通过加强饲养管理、疫苗预防及药物防治三方面入手。
(1)保持猪舍及用具清洁卫生,加强环境卫生消毒工作,注意生长猪的防寒保暖,把握好仔猪初乳关,增强母猪和仔猪的抵抗力。
(2)合理制订免疫程序,针对不同阶段猪做好免疫接种工作。
(3)药物防治
一旦发病,可肌注怪痢金方或苦参绝痢。 辅助措施:猪腹泻往往造成机体脱水致死,因此治疗时防脱水相当重要,宜选用补液盐,可缓解脱水、改善血液循环、控制继发感染、减少死亡。
二、仔猪黄白痢
仔猪黄白痢病原菌是致病性大肠杆菌,但也与环境卫生、温湿度,饲养管理及哺乳母猪的乳汁等因素密切相关。本病是乳猪中最常见的疾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临床特征:仔猪黄痢多发生在1周龄内的哺乳仔猪,以1-3日龄内最多见,主要表现为腹泻,泻便呈黄色水样且有气泡、恶臭、极易引起死亡;仔猪白痢是30日龄内仔猪的多发病,拉白色或灰白色稀便,并有腥臭味,病猪被毛粗糙无光、体表不洁、弓背,精神沉郁,如能及时治疗,绝大多数可治愈。
防控措施:
(1)加强管理:加强对怀孕母猪的饲养管理,搞好圈舍、产房的环境和消毒,保证适宜的环境温度和仔猪保暖,尽早让仔猪吃到初乳等是预防仔猪黄白痢的有效措施。
(2)免疫:给分娩前21天和14天的怀孕母猪注射大肠杆菌K88、K99、987P三联苗,对预防仔猪黄白痢有一定效果。
(3)药物治疗:发病仔猪可选用怪痢金方或金痢克或苦参绝痢任选其一肌注,可有效治疗仔猪黄白痢,极大地降低仔猪死亡率。
三、仔猪红痢(梭菌性肠炎)、猪痢疾
临床特征:仔猪红痢由魏氏梭菌引起,主要发生于3日龄以内的新生仔猪,病猪体温不高,精神沉郁,食欲废绝,排浅红或红褐色稀粪,常混有坏死组织碎片及多量小气泡,剖检可见小肠呈紫红色,肠内容物呈红褐色并混杂小气泡,粘膜弥漫性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或出血,肝、脾、肾可见出血点。
猪痢疾由密螺旋体引起,该病无明显季节性,流行缓慢。急性病例病初食欲差,粪便变软,以后迅速下痢,呈黄色或水样,可见充满血液和粘液及坏死组织碎片,同时体温升至40-40.5℃,最后大多因脱水、衰竭而死亡,病程约1周;慢性病例症状较轻,粪便中带粘液及坏死组织碎片,进行性消瘦,生长发育受阻,病程长,达1个月;剖检可见黏液性和出血性大肠炎,大肠粘膜肿胀、充血和出血,肠腔内充满血液和黏液,大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其它脏器常无明显变化。
防控措施:
(1)加强免疫:母猪临产前注射C型魏氏梭菌疫苗,可控制本病发生。
(2)药物治疗:对梭菌性肠炎,发病仔猪注射怪痢金方或苦参绝痢可有效治疗仔猪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