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口服液  粉针  水针  可溶性粉  散剂  溶液剂  预混剂 兽药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按疾病查产品 >
首 页 快问兽医 看图说病 经验分享 精品专区   购物车(0)
  您的当前位置:35941首页 > 看图说病 > 查看全部 > 鸡吸虫-寄生虫病 ...
 
鸡吸虫-寄生虫病
发布人:35941小编 | 分类:鸡禽类 | 更新:2013/8/20 16:50:59 | 浏览:12  
分享到:
概    述:
 
鸡吸虫病是由吸虫寄生于禽类引起的一类寄生虫病。吸虫属于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吸虫纲(Trematoda),复殖亚纲,是一类身体扁平、多细胞、缺肛门、无体腔的动物。复殖亚纲几乎全部是家畜、家禽及人类的内寄生虫,实际上可以侵袭宿主身体的所有的体腔和组织。它们具有复杂的生活史,需要一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宿主。
详细内容:
 
(一)前殖吸虫病:前殖吸虫病是由前殖科前殖属的多种吸虫寄生于鸡、鸭、鹅等禽、鸟类的直肠、泄殖腔、腔上囊和输卵管内引起的,常导致母禽产蛋异常,甚至死亡。 1.病原 虫体呈棕红色,扁平梨形或卵圆形,体长3~6mm,宽1~2mm。口吸盘位于虫体前端,腹吸盘在肠管分叉之后。两个椭圆或卵圆形睾丸,左右并列于虫体中部两侧。卵巢分叶,子宫有下行支和上行支。生殖孔开口于虫体前端口吸盘左侧。虫卵呈棕褐色,椭圆形,一端有卵盖,另一端有一小突起,内含一个胚细胞和许多卵黄细胞,虫卵大小为22~29μm×12~15μm。 2.生活史 成虫在寄生部位产卵,卵随粪便排到体外,落入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类吞食,在其肠内孵出毛蚴,钻入螺肝发育为胞蚴,再由胞蚴发育为尾蚴;尾蚴离开螺体,进入水中,钻入第二中间宿主蜻蜓的幼虫和稚虫体内发育为囊蚴,禽类啄食带有囊蚴的蜻蜓幼虫或成虫即被感染,经1~2周发育为成虫。 (二)棘口吸虫病:棘口吸虫病是由棘口科棘口属的吸虫寄生于鸡、鸭、鹅等禽、鸟类直肠和盲肠内引起的。 1.病原 卷棘口吸虫 虫体呈淡红色,长叶状,体表有小刺。虫体大小为7.6~12.6mm×1.26~1.6mm。头襟发达,具有头棘。口吸盘位于虫体前端。两个椭圆形睾丸前后排列于体中部后方,生殖孔位于肠管分叉后方、腹吸盘前方。虫卵呈金黄色、椭圆形,大小为114~126μm×64~72μm,一端有卵盖,内含一个胚细胞和很多卵黄细胞。 宫川棘口吸虫大小为8.6~18.4mm×1.62~2.48mm,两个睾丸呈椭圆形,分叶。除禽、鸟类外,亦可寄生于哺乳动物和人。其他形态结构与卷棘口吸虫相似。 2.生活史 棘口吸虫的发育需要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折叠萝卜螺、小土蜗和凸旋螺,第二中间宿主除上述3种螺外,尚有半球多脉扁螺、尖口圆扁螺和蝌蚪。 成虫在禽的直肠或盲肠内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到外界,落入水中的卵在31~32℃条件下仅需10d即孵出毛蚴;毛蚴进入第一中间宿主后,约经32d先后形成胞蚴、雷蚴、尾蚴;尾蚴离开螺体,游于水中,遇第二中间宿主即钻入其体内形成囊蚴。终末宿主禽类吃入含囊蚴的螺蛳或蝌蚪后而遭感染。囊蚴进入消化道后,囊壁被消化,童虫逸出,吸附在肠壁上,约经16~22d即发育成成虫。 (三)背孔吸虫病:背孔吸虫病是由背孔科背孔属的吸虫寄生于鸭、鹅、鸡等禽类盲肠和直肠内引起的。虫体种类很多,常见的为细背孔吸虫,在我国各地普遍存在。 1.病原 细背孔吸虫呈淡红色,体细长,两端钝圆,大小为2~5mm×0.65~1.4mm。只有口吸盘。腹面有3行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的腹腺。两个分叶状睾丸,左右排列于虫体后部。卵巢分叶,位于两睾丸之间。生殖孔开口于肠分叉后方。虫卵大小为15~21μm×12μm,两端各有1条卵丝,长约0.26mm。 2.生活史 成虫在宿主肠腔内产卵,卵随粪便排到外界,在适宜的条件下,经3~4d孵出毛蚴。遇到中间宿主圆扁螺后毛蚴钻入其体内,发育为胞蚴、雷蚴和尾蚴。成熟尾蚴在同一螺体内或离开螺体,附着于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禽类因啄食含囊蚴的螺蛳或水生植物而遭感染,童虫附着在盲肠或直肠壁上,约经3周发育为成虫。 流行病学:(1)前殖吸虫病 前殖吸虫病多呈地方性流行,其流行季节与蜻蜓的出现季节相一致,多发生在春季和夏季。家禽感染多因到水池岸边放牧时,捕食蜻蜓而引起;同时,含虫卵的粪便落入水中,造成病原散播。 (2)棘口吸虫病 棘口吸虫病在我国各地普遍流行,对雏禽的危害较为严重。家禽感染主要是采食浮萍或水草饲料,因为螺与蝌蚪多与水生植物一起孳生。 临床症状:(1)前殖吸虫病 感染初期,患禽外观正常,但蛋壳粗糙或产薄壳蛋、软壳蛋、无壳蛋,或仅排蛋黄或少量蛋清,继而患禽食欲下降,消瘦,精神萎靡,蹲卧墙角,滞留空巢,或排乳白色石灰水样液体,有的腹部膨大,步态不稳,两腿叉开,肛门潮红、突出,泄殖腔周围沾满污物,严重者因输卵管破坏,导致泛发性腹膜炎而死亡。 (2)棘口吸虫病 轻度感染仅引起轻度肠炎和腹泻。严重感染时引起下痢,贫血,消瘦, 生长发育受阻,甚至发生死亡。 (3)背孔吸虫病 由于虫体的机械性刺激和毒素作用,导致肠粘膜损伤、发炎,患禽精神沉郁,贫血,消瘦,下痢,生长发育受阻,严重者可引起死亡。 (4)后睾吸虫病 虫体的机械性刺激和毒素作用,患禽表现贫血,消瘦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常引起死亡。
 
注意事项:
 
(一)治疗:现代化关闭式的饲养管理方式使大多数鸡很少发生吸虫感染。然而开放式的养禽场中可能感染吸虫,尤以养鸭场常常严重感染多种吸虫,并造成相当严重的危害,应进行及时治疗。南方禽类感染吸虫较北方禽类严重。   对于寄生于禽眼内的各种嗜眼吸虫,可应用75%~90%酒精滴眼。该药虽对局部有刺激性,但可自愈。   寄生于呼吸系统特别是寄生于鼻道、气管和支气管的吸虫,可借助吸入具有杀蠕虫特性的粉剂药物进行驱虫。林仁铮等(1985)报道,对鸭舟型嗜气管吸虫病的治疗,可用0.2%碘溶液气管注入,每只成年鸭1毫升,同时连续用0.2%土霉素水溶液饮服2天。用药5天后剖检虫体100%死亡,一次治愈。病鸭无不良反应,日趋恢复,可正常生长。袁福如等(1991)报道,对鸭气管吸虫可试用吡喹酮,每公斤体重20mg,拌料喂服,连用2次,效果满意。 预防:对病禽进行有计划的驱虫,驱出的虫体和排出的粪便应严格处理,采取堆积发酵法杀灭虫卵,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杜绝传染来源。   由于所有的禽类吸虫都至少需有一种螺蛳作为中间宿主,所以预防禽类感染吸虫的主要措施是控制或消灭这些软体动物,或使禽类避开吸虫的流行区,选择尽可能地远离河流和沼泽地的地方饲养家禽,或采取关闭方式饲养家禽。 防制中间宿主螺蛳(陆地螺或水生螺),可采用开沟排水,改良土壤或是用化学药剂杀灭。例如有效的灭螺剂有硫酸铜(或胆矾粉)粉剂或结晶,低浓度2×10-5~1×10-4的硫酸铜对多种水生螺的幼螺或成螺有效,较高浓度对螺卵也有效。硫酸铜的缺点是与淤泥中的各种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结合而发生沉淀,并且对一些鱼和植物也有不利影响。另外,多聚乙醛以及乳化的氯硝柳胺等都是很有效的灭螺剂。
 
 
 
  积分商城: 更多>>
U盘
500积分
充电宝
2250积分
 
经验分享: 更多>>
鸡腺胃炎怎么治疗鸡肌胃炎怎么治疗
肌腺泰 鸡肌胃炎、腺胃炎、脾坏死高端特效药就选----...点击查看
母猪不发情,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许多养猪场经常会遇到,母猪断奶后不发情的问题,针对这...点击查看
新城疫症状及治疗方法
临床症状:本病的潜伏期为2~15d,平均5~6d。 发病的早...点击查看
特种养殖新项目元宝鸽
一对优良的元宝鸽,首先是它们的羽色要单纯,要统一,精神状态好...点击查看
 
24小时客服电话
0431-88935941
客服QQ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上网找兽药 就到35941
关于35941
大事记
服务优势
法律声明
服务条款
联系我们
新手指南
注册新用户
新手特训营
账户密码
买家入门
卖家入门
供应商服务
发布产品
查询卖家
如何管理
35941推广
物流服务
采购商服务
找公司
找产品
技术帮客
退款维权
如何付款
支付宝充值
支付宝转账
支付宝提现
支付方式
购物保障
买家防骗
卖家防骗
交易纠纷
支付宝担保交易
35941微信公众号
关注有惊喜,好礼码上到!
货到付款 整件免邮 正品保证 买贵补差 支付宝担保
Copyright 2006-2014 35941.com版权所有 吉ICP证B-2-4-20080050号 吉ICP备0800000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4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