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口服液  粉针  水针  可溶性粉  散剂  溶液剂  预混剂 兽药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按疾病查产品 >
首 页 快问兽医 看图说病 经验分享 精品专区   购物车(0)
  您的当前位置:35941首页 > 经验分享 > 所有经验 > 仔猪黄白痢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仔猪黄白痢的综合防治技术措施
分享者:47722170@qq.com | 分类:猪类 | 更新:2014/1/21 14:35:40 | 浏览:23
分享到:
概    述:
 

仔猪黄白痢是初生仔猪的一种常见病和常发病,尤以冬春季节和霉雨季节发病率较高,是母猪饲养、生产过程中影响母猪生产力和母猪养殖经济效益的重要问题。发病仔猪出现以拉黄色或黄白色的希粪为主,肛门红肿,呕吐等症状,并出现一系列的脱水和中毒综合症等,它的危害不仅造成初生仔猪的高死亡率,而且会造成保育仔猪僵猪增多,影响育肥猪的生长、发育,增加饲料的消耗和延缓饲养周期,造成养猪户的养殖效益降低等。究其原因,主要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仔猪的一种早发性大肠杆菌病。由于大肠杆菌是自然界中分布较广的一种微生物,而且在健康动物的肠道内存在。当动物体的抵抗能力较强时,它是一种有益的微生物帮助动物消化食物;当动物的抵抗能力降低时就大量繁殖,引起胃肠粘膜发炎,并产生毒素, 造成仔猪发生黄白痢和仔猪水肿病。所以说,大肠杆菌是一种条件性的病原微生物,加之大肠杆菌的血清型较多,但以K87、K88、K99三个血清为主。通过疫苗(基因工程苗或自家菌疫苗)免疫一般效果不理想。笔者在多年的养猪实践和猪病防治中,采取以下综合性防治措施取得了十分满意的防治效果。
详细内容:
 
一、加强怀孕母猪的饲养管理,喂给全价饲料满足母猪各种营养需求;怀孕后期,母猪适当运动有利于提高体质,防止过于肥胖和难产。  
 一是怀孕母猪良好的饲养管理为在怀孕期间的胚胎生长发育和健康成长提供前提保障作用;二是处在胚胎发育时期的仔猪,如果缺乏某些营养因素:如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所产仔猪发育不好、初生重低、体质差、抵抗力低,出生后易受到病毒、细菌的感染而发生疾病。特别是怀孕母猪饲料中缺乏维生素A、E及微量元素硒,就会直接影响初生仔猪的抵抗能力;三是饲养母猪的栏内要宽大,有利于母猪的运动,提高怀孕母猪的体质,特别是规模场长期在限位栏上饲养的怀孕母猪,在怀孕80天后,必须进入具有运动条件的猪舍饲养,到临产前7―10天才能进入产舍;四是怀孕母猪在满足营养要求的同时不能过于肥胖。过于肥胖母猪不但易发生难产,而且,产后初乳中的乳脂率过高,使仔猪吸食后不易消化易发仔猪黄白痢。   
二、提前做好产舍的清洗消毒,保持产舍的卫生、干燥,产舍实行全进全出。   
提前做好产舍的清洗、消毒工作等准备工作,提供给产仔母猪一个良好的环境,是规模化养猪场的一项重要工作。在产仔母猪完成哺乳期,仔猪转入保育舍、母猪转入空怀舍后,产仔舍及产床设备等要及时进行卫生清理工作,用高压水枪清洗凉干后消毒备用。每个产舍单元要求配置10个左右产床,不要过大,以免影响产舍的保温效果,难以做到全进全出。产舍在产仔哺乳期间要保持舍内干燥卫生,除进行必要的消毒外,尽量避免用水冲洗产舍,湿度大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易发生仔猪黄白痢。在产仔母猪进入产舍时有必要对猪体进行全身喷洒消毒药液处理。   
三、做好母猪产仔前的准备及接生工作,确保初生仔猪过好初生关。   
做好母猪的产前准备工作及接生工作是饲养母猪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母猪进入产舍产床后临产前,要做好接生的各种准备,临产时要有专人守护接生,确保初生仔猪安全度过初生关和产仔母猪的安全,防止仔猪被踩、压死、冷着;母猪在产仔过程中发生难产等应急处理措施。当仔猪从产道娩出时,要尽快用干毛巾抹去口腔、鼻部的粘液以免发生窒息死亡,再擦干身体的粘液或用洁体健粉抹干仔猪体表粘液,然后进行结扎断脐、消毒后把仔猪放入预先准备好的保温箱内保温,待母猪产仔达到2/3头(7―8头)后,母猪性情安静,用0.5PPM的高锰酸钾消毒母猪的乳房后,用断齿钳剪断仔猪八颗犬齿,用断尾钳作断尾处理,喂预防仔猪黄白痢药物后把仔猪放入产床吸食母猪的初乳,同时,对尚未产完仔的母猪注意母猪的反应并继续做好接生等工作。   
四、做好初生仔猪的防寒保温工作,是预防仔猪黄白痢重要措施。   
初生仔猪由于皮下脂肪不发达,体温调节中枢能力较差,对温度非常敏感,一旦受寒即易发生仔猪黄白痢。仔猪的保温工作在预防控制黄白痢上至关重要,特别是在冬春寒冷季节尤为重要,产舍的保温工作的好坏、到位与否直接关系到仔猪黄白痢的发病率和仔猪的哺乳率,是养好母猪、提高养殖效益的重要方面。给仔猪保温有多种方法,可采用热风式、保温箱、热水循环式保暖,也可以在保温箱内用红外线灯、保温板等进行保暖。一般在寒冷季节有条件的规模养猪场可采用热风式保暖较为理想,不但满足了仔猪的温度需要,使整个产舍的温度都得到提高。农村散养户由于猪舍保温性能较好,可在保温箱内用红外线灯进行保温即可。   
五、药物预防措施   
1、在仔猪未吃初乳前,用氟派酸、丁胺(阿咪卡星)、氟苯尼考等(各选一种)加葡萄糖多维素,用温水调制喂给初生仔猪后,再放入产床吸食母猪初乳,每天1―2次,连喂3天为宜。既可预防仔猪黄痢发生又可补充能量和营养。   
2、在产后母猪的饲料中加入母仔安、过奶安、止痢疴等中成药饲喂产后母猪,具有消痈通乳、除湿止痢的作用,防止母猪乳痈(乳房炎)而造成仔猪黄白痢,连喂5―7天。为防止产后母猪的产道感染和出现产后热,继发产后无乳综合症,导致仔猪黄白痢,危害母仔健康,在饲料中除加入上述中成药外,可用具有解热镇痛、抗菌长效针剂如磺胺间甲氧嘧啶、土霉素、氟苯尼考、头孢噻呋钠等长效制剂给产后母猪注射1―2针。也可用上述药物的粉剂加入饲料中喂给产后母猪,连喂5―7天,对预防母猪的子宫内膜炎、乳房炎、仔猪黄白痢十分必要。   
3、为补充怀孕母猪的营养,提高产后仔猪的体质和抵抗能力,对农村饲养未喂全价配合饲料的母猪,在怀孕后期(产前一个月)在日粮中增加骨粉或饲料用磷酸氢钙(每天30―50克),并加入亚硒酸钠维生素E粉,也可用亚硒酸钠维生素E针剂5―10毫升注射给母猪1―2次,一是防止怀孕母猪缺钙,引起母猪瘫痪;二是提高初生仔猪的体质,降低仔猪黄白痢的发病率。
 
注意事项:
 
六、药物治疗   
由于预防措施不到位,部分仔猪发生黄白痢情况,除及时改善预防措施外,必须采取药物治疗,但在仔猪黄白痢治疗时要具体分析发病原因,并针对病因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   
1、由于保温等措施不到位的要及时改善保温条件。   
2、对单纯性的仔猪黄白痢,可用啊咪咔星针剂每头注射1―2毫升,一天2次,连用2天,一般效果较好。   
3、对母猪发生产后热或乳房炎而继发仔猪黄白痢的仔猪,在治疗时要按照产后热或乳房炎的治疗方法治疗母猪。如母猪的产后热治疗:(1)安乃近、青霉素肌注,一天2次;(2)庆大、青霉素肌注,一天2次;(3)对病情严重者,可用头孢类药物、5%葡萄糖盐水500―1000毫升静注;如有子宫感染需进行子宫冲洗,一般用1%温盐水1000―2000毫升,青霉素500万单位、链霉素300单位冲洗子宫;对子宫有蓄脓者,冲洗后用缩宫素静注排除恶露,每天一次,连续3―5天;对发生乳房炎的母猪,极易导致仔猪黄白痢的发生。不能单纯按照黄白痢的治疗方法来治疗仔猪,效果是很差,必须对母猪的乳房炎同时给予治疗:(1)安乃近、林肯霉素肌注,一天2次,连用3天;(2)安乃近、林肯霉素、普鲁卡因作乳房基部分点注射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4、可用啊咪咔星、氟派酸、氟苯尼考、黄连素等按治疗量进行交巢穴注射。方法是把药液用注射器抽好,由助手双手提仔猪后腿腹部朝外,注射部位于尾根下至肛门间洼陷中,用碘酒消毒后,用8―9号针垂直刺入1.5―2厘米缓慢把药液注入即可,每天一次,连用2―3天。   
5、黄白痢伴有水样的腹泻,要分析可能是混合感染。一种情况是与伪狂犬病混合感染;二是是否混合感染传染性胃肠炎,三是是否存在内源性的猪瘟混合感染,要进行临床、病理和病原学鉴别诊断。如果是以上述三种疫病混合感染,在防治上要按照伪狂犬病、传染性胃肠炎、猪瘟的防治办法进行预防。在治疗原则上(除猪瘟外)按照补液、抗菌、抗病毒进行治疗:一般用5%糖盐水20―50毫升、啊咪咔星10―20万单位、抗病毒药(病毒唑、金刚烷)进行腹腔注射,一天一次,连续3―5,对此类腹泻有一定疗效,可以降低仔猪的死亡率。
 
 
 
已有
经验
已有
贡献者
 
看图说病: 更多>>
鸡的传染性喉气管炎
发病初期,常有数只病鸡突然死亡。患鸡初期有鼻液,半透明状,眼...点击查看
牛流行热又名三日热
突然发病,体温40-42C。,稽留3天,故称三日热。皮温不均...点击查看
鸡感染性卵囊球虫病
主要症状和病变:急性病例精神沉郁,排多量鲜血便,1-2日内死...点击查看
牛恶性急性卡他性热
病牛最初高热,体温41-42C。,稽留热。肌肉震颤,寒战,食...点击查看
 
24小时客服电话
0431-88935941
客服QQ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上网找兽药 就到35941
关于35941
大事记
服务优势
法律声明
服务条款
联系我们
新手指南
注册新用户
新手特训营
账户密码
买家入门
卖家入门
供应商服务
发布产品
查询卖家
如何管理
35941推广
物流服务
采购商服务
找公司
找产品
技术帮客
退款维权
如何付款
支付宝充值
支付宝转账
支付宝提现
支付方式
购物保障
买家防骗
卖家防骗
交易纠纷
支付宝担保交易
35941微信公众号
关注有惊喜,好礼码上到!
货到付款 整件免邮 正品保证 买贵补差 支付宝担保
Copyright 2006-2014 35941.com版权所有 吉ICP证B-2-4-20080050号 吉ICP备0800000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43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