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搜索: 口服液  粉针  水针  可溶性粉  散剂  溶液剂  预混剂 兽药
我要提问
我要回答
按疾病查产品 >
首 页 快问兽医 看图说病 经验分享 精品专区   购物车(0)
  您的当前位置:35941首页 > 经验分享 > 所有经验 > 家禽啄癖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家禽啄癖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分享者:5151 | 分类:鸡禽类 | 更新:2014/1/15 14:02:25 | 浏览:18
分享到:
概    述:
 
1.琢肛癖:主要发生在家禽育雏阶段。特别是雏鸡发生白痢时,先是少数鸡追啄一只幼鸡肛门,受伤或出血后,能招致一群鸡争啄,瞬间将其直肠、内脏啄出而死亡。产蛋鸡当产蛋或交配时,泄殖腔外翻,被其它母鸡发现而啄肛,造成出血或脱肛,其后群鸡一拥而上,迅速啄食内脏吃光。
详细内容:
 
2.啄趾癖:本病一般仅在雏鸡、雏鸭中发生,主要表现为相互啄食脚趾,引起流血或破行,有的甚至脚趾被啄光。以上二种啄癖常因饲养密度大,光线强,或潮湿闷热,家禽不能很舒适地睡眠休息,引起啄癖;饲料中营养不平衡,缺乏某些营养成分(如食盐、动物性蛋白质)而诱发;其它原因如食槽放置不适,雏禽找不到饲料而啄趾;或育雏器中清扫不及时,脚趾上粘有饲料或粪便而啄趾。发病后应查明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防治:①在饲料中添加动物性蛋白质5%-10%(淡鱼粉,血粉)或蛋氨酸、赖氨酸各0.1%。②制止啄肛可短时间内将食盐添加量提高到2%,喂2天,并保证充足的饮水。③将青菜等青绿饲料捆扎吊起,诱使鸡不断跳起啄莱。④发现啄肛、啄趾应立即将育雏室全部遮黑3-天(饲喂时可用小功率红色灯泡照明),可缓解并解除啄肛、啄趾现象。   
3.啄羽症:多发生于幼雏换羽阶段和产蛋鸡换羽期和盛产期,尤其是当年高产群最易发生,冬春多见。主要表现相互啄食羽毛,一旦发生,很快传开,严重者肛门羽毛、尾羽、背羽全部被啄光,翅肤裸露,更进一步就会引起啄皮、啄肉、啄肛,同时有些个体因为吞进大量羽毛,造成消化道堵塞而死亡。其主原因是饲料中营养不全,特别是维生素 B12、含硫氨基酸(蛋氨酸、胱氨酸)、叶酸、胆硷等缺乏有关,另外体外寄生虫引起皮肤刺痒、蚊虫叮咬,以及缺乏运动等都能促使发病。   
4.食蛋癖:食蛋现象多在新产蛋群或产蛋旺季最易发生,常由软壳蛋被踩破,或偶尔从碰破一个蛋开始,啄食成癖。以上二种啄癣常因饲料配合不当,品种单一,特别与含硫氨基酸、钙质不足、积蛋不取等有关。防治办法:①在饲料中添加2%的生石膏粉喂半月左右,或源加0.2%的蛋氨酸。②按每只鸡喂0.9%-l%硫酸亚铁或硫酸铀加⒉5毫克核黄素,雏禽酌减量,每天喂2-3次,连喂3-4天。出雏后的蛋壳经消毒后(如焙炒发黄、发香)供鸡啄食。   
5.异食癖:表现为大部分群体常吃一种不能吃的东西,如硅石、石灰、粪便、稻草等。这种啄癖都是由于营养缺乏,严重的寄生虫消化道疾病引起。 
 
注意事项:
 
总之,啄癣发生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共同的原因,又有其特殊的原因,一旦发生啄癖后要仔细从以下几个方面查找原因,消除病因,对症治疗。 ①是否由管理不当引起,如密度大,拥挤;灯泡太低,光线太强;闷热潮湿;运动场地太小、无聊;通风换气差,空气污浊。 ②有病,体内外有寄生虫或肠道吸收障碍。 ③饲料中营养成分不全或不平衡,影响吸收利用。 ④由于应激因素,使家禽对维生素、微量元素需求量增加而发生缺乏,致使发生啄解。只有通过查找原因,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综合施治,才能奏效,同时雏禽按时断喙及对发生啄癖的家禽及时断喙(对产蛋群可只对发生啄癖行为的个体断喙),往往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已有
经验
已有
贡献者
 
看图说病: 更多>>
鸡的传染性喉气管炎
发病初期,常有数只病鸡突然死亡。患鸡初期有鼻液,半透明状,眼...点击查看
牛流行热又名三日热
突然发病,体温40-42C。,稽留3天,故称三日热。皮温不均...点击查看
鸡感染性卵囊球虫病
主要症状和病变:急性病例精神沉郁,排多量鲜血便,1-2日内死...点击查看
牛恶性急性卡他性热
病牛最初高热,体温41-42C。,稽留热。肌肉震颤,寒战,食...点击查看
 
24小时客服电话
0431-88935941
客服QQ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上网找兽药 就到35941
关于35941
大事记
服务优势
法律声明
服务条款
联系我们
新手指南
注册新用户
新手特训营
账户密码
买家入门
卖家入门
供应商服务
发布产品
查询卖家
如何管理
35941推广
物流服务
采购商服务
找公司
找产品
技术帮客
退款维权
如何付款
支付宝充值
支付宝转账
支付宝提现
支付方式
购物保障
买家防骗
卖家防骗
交易纠纷
支付宝担保交易
35941微信公众号
关注有惊喜,好礼码上到!
货到付款 整件免邮 正品保证 买贵补差 支付宝担保
Copyright 2006-2014 35941.com版权所有 吉ICP证B-2-4-20080050号 吉ICP备08000003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4301号